主页 > 茶叶介绍 > 从“冰岛假茶”与“越陈越淡”等说开,临沧勐库与冰岛茶史
2022年02月28日

从“冰岛假茶”与“越陈越淡”等说开,临沧勐库与冰岛茶史

 “之前听一个茶叶博主“临沧涩、普洱淡、勐海苦”,那还有啥值得买的普洱茶呢?”
“临沧?除了一个被炒作捧起来的冰岛外,哪还有什么好茶山”!“听我一句劝,冰岛茶是真不值得放,我14年买的单株纯料,当时好喝的不得了,前两天拿出来再喝,居然什么味都没有了...“普洱茶,有版纳、普洱、临沧这面积广大,各具特色的三大产地,为了方便不同口味的茶友选茶,便有了用“临沧涩、普洱淡、勐海苦”的笼统概述,然而,不知从何时开始,这句话反而成了代表整个地区茶叶品质的“真言”,连带着早年热议的“临沧茶值不值得放”问题,也被重新翻了出来,今天这篇文章,陆离就从“冰岛假茶”与“越陈越淡”等争议说开,聊聊临沧,勐库与冰岛茶史。
临沧的历史第一,批评者认为,临沧茶区长期以外游离于普洱茶主要产区以外,不仅古代无史料记载,而且近代以来都是滇红产区,直到普洱茶兴起后才被资本捧了起来,实际上,历史中从未缺少过临沧茶的身影,是不折不扣的“幕后英雄”。早在商周时期,今临沧凤庆一带就有濮人在“种茶以作贡”,并将茶叶广泛用于医药、祭祀和食用,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,临沧就已在栽培驯化茶树。公元862年(唐咸通三年),《蛮书》的作者樊绰,就曾以唐朝官吏的身份亲自到访南诏古国,并在书中留下了著名的“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、散收无采造法。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”,文中所说的“银生”是南诏六国节度使,辖今普洱市,西双版纳州、大理和临沧部分地区,因此在唐代,临沧茶区已经是茶叶主要产区。公元1485年(明成化二十一年),在勐库行商李三和勐勐土司“罕廷法”的引种下,品质优异的勐库大叶种得以诞生,后逐渐扩种至临沧各地,成为了凤庆长叶茶种,邦东黑大叶茶种等地方优质品种的种源。不可否认的是,在清朝,临沧茶是相对落寞的,这一时期普洱茶贵为宫廷贡品,江内的古六大茶山空前繁荣,而思茅则是辖域盛广的“普洱府”,虽然在这两地集散交易的“普洱茶”中,也不乏大量从临沧运出的茶叶,但却无人在意原产地信息,也很少提及“临沧”。好在清末民初之际,由于政策放宽,大量汉人得以进入云南各大茶山种茶经商,为沉寂已久的临沧茶带去了新的辉煌,这一时期,不得不提的是滇西茶叶霸主——永昌祥,其沱茶的原料配方比例为“勐库六成取其味,凤山三成取其香,景谷一成取其形”,而这一配方,至今仍在下关茶厂中传承,通过小小的沱茶,临沧茶走进了千家万户。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,普洱饼茶虽主要由勐海茶厂负责生产,而临沧茶则多制成红茶,但其优异的品质依然不减,邹老此前就曾透露:有一年勐海茶都被做了红茶和绿茶,没收够原料的勐海茶厂,就从临沧调来了40%的晒青毛茶,临沧茶滋味浓、茶气强,也适合做普洱茶...实际上,如今大名鼎鼎的老茶紫天饼8582,也拼有相当程度的临沧勐库料,当时南天贸易公司的老板带着几提杨聘号到勐海茶厂,一起研究号级茶的配方,发现其是以粗老料为主,且口感霸气,茶气十足,邹老便找来勐海和古六大茶山等诸多原料拼配,但周琮喝了后都觉得缺了些劲道。“光版纳境内的毛茶不行,那要不再拼点临沧料?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一批来自临沧勐库地区的8级左右原料又拼进了配方内,众人品后,认为其茶汤厚重,浓强度高,周琮更是极为满意,后来经过多次调整后,8582/8592的配方中,勐库料占到了足足4成。计划经济年代至今,勐海茶厂,下关茶厂等一线茶厂所制的配方茶中,临沧茶原料,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,从古至今,号称“天下茶厂”的临沧,从未在茶史中缺位,只是多以原产地的身份出现,期间辛酸,本不足为外人道也,但也不该成为临沧茶被贬低的理由。
临沧茶的品质第二,批评者认为,临沧茶兴起的主要原因,在于价格便宜,滋味香甜,与布朗,易武,景迈等名山的原料品质不可相提并论,实际上,临沧茶在茶叶口感与茶种品质上,并不逊色于版纳,普洱这其他两大产地。临沧地处澜沧江、怒江两大水系的中下游之间,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,全区气候温和,光照充足,低纬度、高海拔,水资源丰富,土质多为红壤,PH值约在4.5~5.5,偏酸性,土层深,落叶层厚,土壤有机成分含量高,土壤肥沃,透气性好,空气湿热,各项数据都非常适合茶叶生长。更难得的是,由于开发较晚,临沧茶不仅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,更难得的是,由于开发较晚,这里有大量古茶树一直生长在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,保持着原生态的优良生长环境,是天然优质无公害有机茶。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下孕育出的勐库大叶种茶,与勐海大叶种,凤庆大叶种并列为三大普洱茶最佳原料。其树型高大,百年以上树龄的,树高可达6米以上,叶片肥厚宽大,生长力强,其春茶平均化学成分更是表现优异,氨基酸为3.4%,茶多酚为35.1%,咖啡碱为4.9%,均高出国标规定,水浸出物为48.1%,最高可达52.1%,放眼全球的茶树资源,这个指标都是位列榜首的。(注:评价茶树优良品种,茶叶内含物质是重要指标之一,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,更是直接反应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,决定着茶汤厚薄、滋味浓强、耐泡程度,也能间接反映茶叶品质好坏。)此外,勐库大叶种还具有萌发期早(新稍一年可萌发5轮),产量高(较其他品种高37~65%),适制性广(可制滇红、滇绿、蒸酶绿茶、普洱生茶,普洱熟茶等)等诸多优点,是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、优质茶种输出地、云南茶业的重要根基。
临沧茶的工艺第三,批评者认为,近年来用临沧料制作的普洱茶,普遍存在“红茶化”和“绿茶化”等工艺异变,导致茶品在后陈化后,出现汤薄味寡、涩滞锁口、香气涣散、返苦回涩等等不良表现,并由此得出所有临沧茶都不值得放的结论,实际上,这一观点存在以偏概全,以点带面,以讹传讹等问题。首先,早期部分临沧茶,的确存在工艺缺陷以及工艺异变,这是由茶叶生产史,不了解制茶原理,以及一些有意而为的茶商茶企共同造成的。在计划经济时期,茶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,其中绿茶的地位之不必多说,而红茶是全球市场最大的茶类,为了满足内需,换取外汇,当时临沧茶多以红茶和绿茶为主,晒青茶制作较少,在机械化生产程度也要高于版纳地区,而随着近些年来普洱茶的兴起,沿用过往习惯,则导致了一些问题。如现在大火的昔归茶和冰岛茶,在以前其实都存在茶农用滚筒杀青机制作而成的现象,其中昔归茶香高汤清,茶底墨绿,绿茶化倾向非常明显,而冰岛茶则红梗暗叶,汤粘甜香,已经很接近红茶,此外很多茶农图省事,使用烘干机高温烘干茶叶,而非太阳晒干的现象也非常严重。客观来说,工艺缺陷本是早期产业不成熟所制,随着市场的发展,这些现象都会逐渐消失,然而却有一些茶商为了榨取更多利益动了歪心思,使用低温长时间闷炒、台地茶重萎凋、轻揉捻假冒古树茶、热闷湿茶坯等手段,提香降苦,使新制茶品适口好喝,却丝毫不顾及茶品的后期转化,在普洱茶产业发展较晚的临沧,这一现象普遍存在,茶商们的目的非常明显:都说适口为珍,那我就把新茶做得尽量好喝,促进成交,而对于不了解制茶原理的茶农和茶客来说,这种茶现喝时口感非常好,存放久了却会香气涣散,薄汤寡水,于是便将其归结于临沧料问题,恶性循环下,临沧茶为人所诟病,殊不知,真正的病根在工艺异变,这些茶已经不属于晒青毛茶范畴,越陈越香自然无从谈起。文章的最后,我们再聊聊“临沧涩”的问题,都说苦涩苦涩,实际上涩并不是一种味觉,而是单宁质物质(鞣酸)刺激口腔粘膜上的神经末梢后,从而产生兴奋,再传到大脑以后,便有了产生了“涩” 的感觉,因此相比于涩味,更严谨的描述是涩感。经常喝茶的朋友都明白,任何茶叶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涩感,其中正常的苦涩主要来自茶多酚类物质,且能在后陈化时逐渐转化,提升茶品潜力,在口感上也起到苦能化甘,涩能生津的作用,这种并非缺陷,而是茶品的口感表现之一。而不正常的,有害的涩感,成因则比较复杂,如病虫危害导致的叶片受损,施用化肥过多导致的富营养化,低温杀青、揉捻过度等工艺失误,都会造成成品茶中出现涩感,品之令人难受,并且长期难退,而非特定产区所致。总之,普洱茶是出了名的一山一味,在滋味浓烈的勐海,也有苦涩不显的贺开茶,在滋味香甜的临沧,亦有苦底较重的磨烈,期间真味,不是一个“苦”字,一个“涩“字就能概括的,正可谓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,茶无好坏,适口为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