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02月28日
一片陈皮识乾坤,新会产区全档案(2)
4-萜烯醇,伴有辛香、壤香、青香和木香。呈暖的胡椒香、较淡的泥土香和陈腐的木材气息。在陈皮中带来陈旧的木质味。某些陈皮出现醇厚的木头香气和浓郁的陈香可能来源于此。异松油烯,呈芳香的松木香气,微带甜的柑橘风味。某些陈皮会有的木质香可能来源于此。松油醇,有清香似海桐花气息和紫丁香、铃兰的鲜幽香气,是梧青的代表香气。气势淡弱,不够留长。某些陈皮会有的淡淡花香可能来源于此。
以上三者相对含量极少,不算主要气味成分,不一定所有陈皮都有,可能是陈皮某些特殊香气的来源。
新会陈皮的香气丰富迷人,不亚于顶级茶酒甚至大牌香水。
新会陈皮的香气复杂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,每个陈化时期都有不同表现,不同的际遇让每个批次都有自己的特色香气。 历经天然陈化而醇香的陈皮,芬芳气味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历久弥新,越显馥郁,迷上新会陈皮,先折服于它的香气。新会陈皮台风疤
“台风疤”是新会柑的特有痕迹,因为新会地处南海边,位于珠三角西南部,三面环山,在炎热持久、高温高湿的夏季,常常面临狂风暴雨的灾害性天气,台风尤甚。台风虽不常见,但最为猛烈。
所以,纵然新会柑身上的疤痕多是普通风伤导致,但民间常统称、俗称其为“台风疤”。
少量的疤痕,对陈皮品质无影响,有不少人还把这个当作辨认正宗新会陈皮的技巧,陈化后,疤痕部位的颜色会发白或发灰。驳枝和圈枝
新会柑树一般三年挂果,三年起算成年树(一般被称为新树),健壮丰产,果体个头较大,皮厚适中。而老树(我们说的老树一般指壮年时期,并非衰老时期)结出的柑果品质更稳定,味道更醇和,皮更薄。十年以上基本上挂果少,要砍树养土了。
传统制作陈皮的柑树品种叫“茶枝柑”,以新会柑为第一。又以圈枝柑(植株无主干)品质第一,驳枝柑(有主干)次之。又以老树(树龄八九年以上)品质第一,新树次之。
新会茶枝柑按种植方法分为“圈枝柑”和“驳枝柑”。
在过去的几百年,所有的新会柑的品种都是通过圈枝的技术进行繁殖的。在四五月,在母树上“圈枝”(即在成长树上,选取适当枝条,再环绕所选取的枝条下端,相距约一寸左右,用刀上下各割一圈,并剥去两圈之间的皮层,待剥口稍干后,立即用稻草和塘泥浆,包缠于剥去皮处,直到发根),至七八月间,则将圈成的枝条,由母树上剪下,种植于苗地,约一或两年后,则移植于柑橘果树田园中。以这种方法育苗种出的,俗称“圈枝柑”。
驳枝柑是以和茶枝柑亲和性较好的其他植物枝条进行嫁接,既能遗传母本的优良性特点,又能保持部分本体的优良性状。新会驳枝柑一般用当地的红柠檬作为砧木,茶枝柑母本作为穗接,结合在一起砧木发芽后即可移植在地,另行管理。
圈枝柑根部是空心的,比较弱,管理时要勤淋薄施,更特别注意防洪防浸,因为一旦根部受浸,柑树很容易坏掉。其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,管理难度较大。圈枝柑的产量也比驳枝柑要少很多,投入大,产出少。种植成本高居不下,因此它的价格更高。
驳枝柑(嫁接柑)产量比较高,抗病虫害能力也比较高,管理成本较低,这也是驳枝柑成为市场主流的主要原因,适合规模化生产。
圈枝柑是最正宗纯种,能传承正宗新会柑的基因。圈枝柑的果体比较小,皮薄,但香气很高。传统观点认为,圈枝柑口感及药用价值上普遍高于驳枝柑,收藏价值甚高,但目前已十分少见。
驳枝柑作为新会柑鲜果市场的主流,果体大,果皮相对于圈枝柑稍厚,香气悠扬,在柑油、黄酮类物质含量、口感、药用价值上稍低于圈枝柑,但在柑香表现及药理价值上依然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柑桔类产品。
总之,圈枝为原柑品种(直系),香气高口感醇、果小皮薄囊薄、病虫多、产量小、管理难、成本高、油满。驳枝为改良品种(旁系,也就是杂交),同功效价实惠、果大皮厚囊厚、抗病虫、产量大、管理易、成本低。新会陈皮厚与薄
陈皮的薄厚与茶枝柑的品种、树龄、生长时间长短、陈化的年份等因素有关。
新会柑历史上有大种油身、细种油身、大蒂、高督等四个品种。在漫长的种植历程中,大种油身和细种油身种植的最为广泛。其中,大种油身果型大、产量高、厚度适中,是最常见的栽培型品种。细种油身果型小、皮薄,虽然产量方面没有优势,但品质尚佳。
此外,嫁接品种(驳枝柑)果型较大、较圆,皮整体偏厚;圈枝柑则果实偏小,果型较扁,果皮较薄,油室密集饱满。 一般而言,茶枝柑新树要种植到第三年才能收果,此时的柑树属于青壮年时期,柑皮比较厚,而种植时间越久的茶枝柑树会逐渐进入衰老期,其柑果的果皮会稍薄一些,这也是一些老树柑的柑皮为何皮薄的原因所在。
除此之外,水源充沛,水土条件优势强,柑果一般会更个大皮厚。一般生长的水田地的柑果,皮更厚;而生长在山坡地的柑果,皮更薄。
同一棵新会柑树,树顶果,有顶端优势,加之光照更充足,皮偏厚;树底果,皮偏薄,但同一棵树的柑皮,品质不会相差太远。
年份越高的陈皮越给人一种干、硬、轻、薄、脆的感觉。这是因为自然陈化的陈皮,含水量会随着年份变老而降低。含水量越低,陈皮变得更干更轻,橘白部分(俗语常称内囊)的自然脱落,也会让陈皮变得更薄。
所以同等条件下,高年份的陈皮显得更薄,因其含水量低,转化好,性状稳定,受空气水分影响小,但也更脆,更易断裂。
新会陈皮非常重要的功效来源自橘红面的挥发油,油室(油包)是挥发油的积累场所。而陈皮的厚薄其实一般都是指橘白的厚薄。有些人觉得橘白越薄的陈皮,油包圆点看着更大更明显,所以认为薄的陈皮挥发油更多,质量更好。事实上陈皮油包是否丰富,跟厚薄没有关系的,橘白较厚油包肉眼看着不明显,但只要用电筒看透光其实也很明显的。
陈皮是农产品,不是规模化生产的工艺品,有厚有薄是很正常,不能单通过陈皮的厚薄来决定其品质的好坏。最合适的应该是皮厚适中,根据地标要求,皮身厚薄均匀即为一等品,即一块皮的自身厚薄均匀就是比较优质的。 如果喜欢品饮新会陈皮,那口感应该是更重要的评判标准,厚薄对口感是无必然影响的。
新会陈皮类别
新会陈皮分为青皮、二红皮、大红皮三种 ,区别在于柑果的成熟度不同,也就是柑果采摘时间不一样。
青皮,采摘时间在秋分以前,大致是每年十月左右。
柑果时呈纯青绿色,生理上未成熟;用手触摸,可感皮质硬、薄;因糖分少,味道辛、烈、苦。陈化后的青皮外表呈青褐色至青黑色,有无数微凹入的油室,随陈化年份增加,内囊颜色呈雪白、淡黄至棕红色,皮质比较紧实,陈化后气味芳香,柑味显著,带有刺激感。盛易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