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众多茶类中,普洱茶独树一帜,散发着别样魅力。其品质优劣,不仅取决于选料的地域、季节与植株差异,制作工艺对微生物发酵特性的把握,也起着决定性作用。更特别的是,随着保藏年份的增加,普洱茶内部成分持续转变,风味愈发醇厚,价值也水涨船高。
微生物的活动遵循着生态位、演替变化与群体感应等内在调控规律。它们对外界环境信号作出响应,进而调控自身及群落的物质耐受、形态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。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,不同制作工艺促使微生物群体结构发生变化,形成不同的发酵过程。茶饼中微生物种类和组成的差异,最终造就了多样的发酵风味。
从新茶诞生到品饮入口,微生物始终与普洱茶相伴相生。只有当茶饼水分含量低于微生物繁殖要求时,普洱茶才会停止发酵代谢,进入以化学变化为主的转化阶段。微生物参与普洱茶制作,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:在制作过程中,环境微生物与茶叶持续进行物质交换。
茶园空气和种植环境中的微生物,积极参与植物、空气与土壤间的物质交换,以茶园环境为养分来源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竞争,这些微生物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。当地居民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,能够分辨出同一片区蜂蜜、茶叶及发酵食品的独特风味,这正是该地区环境微生物共通发酵属性的体现,这类微生物通常被视为有益菌群。
普洱茶树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中期,云南地区的普洱茶树多为栽培型茶树,主要由少数民族和汉人种植,并就地加工后外运。随着时代发展,茶园开放程度提升,制茶村落搬迁,人类活动范围扩大,自然条件和茶叶加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,这直接影响了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组成。如今,我们不禁思考,现代加工的普洱茶,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口感,又是否会对普洱茶的后发酵产生影响?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因此,对茶区微生物种质资源展开调查迫在眉睫,通过建立普洱茶微生物菌种保藏库,为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做好准备。
在普洱茶的保藏过程中,茶叶内部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相互竞争、彼此抑制。研究表明,影响菌群变化的入侵型环境微生物主要有病原微生物、共生微生物和腐生微生物三类。腐生微生物与植物病原菌、共生微生物不同,其功能和结构受植物有机物质种类和数量的影响较大,黄曲霉菌就不属于茶叶的腐生菌。
茶叶产区的大多数腐生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,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冗余。菌根真菌在抵御外来腐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非茶叶产区的腐生菌进入新环境后,往往能形成高密度的单一种群,这是因为它们的代谢产物与土著腐生菌存在差异,再加上摆脱了土传病害的制约,从而得以迅速繁殖,改变当地微生物群落结构。
在普洱茶仓贮过程中,一方面要确保茶叶表面和内部有益菌群的旺盛代谢,提升转化效果;另一方面,要防止保藏环境中的腐生微生物进入茶饼。当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时,外源微生物极易快速繁殖,成为优势菌株。若保藏环境污染严重、杂菌过多,原有的菌群平衡就会被打破。一旦腐生菌大量繁殖,在茶饼上形成可见的菌丝体,就会导致普洱茶 “霉变”。真菌代谢产物复杂,可能产生毒素化合物,因此,对于霉变严重的茶叶,首要任务是检测是否含有真菌毒素,确保食品安全。
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、抗诱变能力强的特点。有报道称,辐射诱变消杀技术可杀死普洱茶中的微生物,但具体技术细节尚不明确。普洱茶在开放环境中加工和保存,如何证明其与微生物的关系,目前的研究仍存在样品处理背景不明、结果评判缺乏依据的问题。科学研究不应成为片面解读的工具,否则容易造成认知偏差。科学具有 “自我纠正” 的能力,随着对普洱茶研究的不断深入,必将为普洱茶的生产制作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。节选自《普洱》杂志2021年11月刊文|张晗星
温馨提示:本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;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崇尚分享。
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:18183548350
2022年02月28日